以人为本 防患未然全力以赴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
(2013年5月)
尊敬的各位领导:
根据会议安排,我就石龙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做一简要汇报:
石龙区位于平顶山市西部,因煤而立,依煤而兴,属于新兴资源型城区,辖区面积37.9平方公里,总人口10万人,受自然、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,区内地质灾害时有发生,主要类型为地面塌陷、地裂缝、崩塌和滑坡,主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是青草岭山体裂缝。
近年来,我们坚持“以防为主、防治结合”的方针,科学制定防治方案,严格落实防灾责任,不断完善防治措施,有效预防了地质灾害发生,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,连续8年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“零伤亡”的防治成果,2011年,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地质灾害群防群治“十有县(区)”。我们的主要做法是:
一、高度重视,夯实基础
我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视,把该项工作作为全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,一是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,主管副区长任副组长,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,专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和指导,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。二是实行区、街道、村“三级”防灾责任体系,明确防灾责任人、监测责任人,做到预防、监测一抓到底。三是区政府每年拨出专门经费,扩充应急队伍,储备防灾物资,用于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,做到有组织、有安排、有规划、有制度、有经费。
二、健全制度,有章可循
一是每年对年度《地质灾害防治方案》和《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》进行完善修改。为保证防治工作科学性、有效性和连续性,2009年7月,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五年规划,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统筹安排、科学部署。二是每年汛期前,针对青草岭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特点,提前着手制定专项应急预案,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,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御。三是建立健全“七项制度”, 即:汛期值班制度、险情速报制度、汛期危险点巡查制度、监测人员岗位责任制度、监测资料汇编上报制度、地质灾害预警制度、地质灾害防治奖罚制度,做到有章可循、职责明确、奖罚分明。
三、广泛宣传,营造氛围
一是每年利用“3·19”矿产资源法宣传日、“5·12”防灾减灾日等特殊日期宣传和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, 2012年以来,已出动宣传车20台(次),发放宣传册和宣传画5000余份,设置地质灾害警示牌30块,发放“防灾避险明白卡”2000多张,通过手机短信平台,群发地灾防范短信1000余条;二是把宣传教育重点转移到农村、学校、厂矿企业,组织开展应急避险演练,提高群众的防灾避险能力。三是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地质灾害防治“五到位”(评估、巡查、预案、宣传和人员五个到位)培训班,提高一线人员预警预报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,2012年以来,已举办培训班4期,受训人员80多人。
四、多措并举,全力防范
一是加强监测。鉴于地质灾害重点区域青草岭裂缝变形加剧的情况,在青草岭山体裂缝周围原有6个观测点的基础上,去年又增设9个观测点,今年汛期前计划安装GPS沉降监测系统15台,做到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,并建立监测台帐,随时掌握青草岭山体裂缝动态,一旦发现险情,确保及时通知群众撤离疏散;二是加大隐患勘查。委托专业资质单位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的成因、类型、规模、稳定性、威胁范围、危害程度,根据勘查结果制定专项措施,针对青草岭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6个可能会诱发滑坡、泥石流的灾害点,及时进行了削坡、减荷,划出警戒线,做到防患于未然。三是强化巡查。组织国土资源、安监等部门深入开展动态巡查,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每周巡查1次,及时发现和处理事故隐患。同时,由村组成立地质灾害巡查组,遇到雨天增加巡查次数,遇到险情及时报警,做到雨前巡查、雨中排查、雨后调查,落实群测群防。2012年以来,已进行动态巡查50余次,及时排除一般安全隐患8次;四是科学处置。为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,区政府从相关单位抽调60名基干民兵,成立了抢险救援应急分队,聘请有关专家成立应急地质灾害处治专家组,针对突发事件,确保做到快速反应,迅速出击,最快速度展开应急救援;五是搬迁安置。由于青草岭裂缝巨大,威胁范围广,省委、省政府、省国土资源厅及市委、市政府对此都高度重视,主要领导多次到石龙区调研,并亲临现场了解裂缝的发展趋势,协调组织相关专家多方论证、研究对策,提出了“搬迁避让为主,搬迁与防治相结合,科学治理”的指导性意见。2010年,区财政投资58万元开展了青草岭山体裂缝调查评价,制定《青草岭地质灾害易发区居民搬迁规划(2011-2014年)》,按照“先急后缓、先重后轻、分步实施”的原则,在中心城区建设安置小区,实施搬迁安置工作。2011年,市财政专门拨付搬迁安置资金700多万元,现已搬迁安置居民150多户。去年对青草岭山体裂缝威胁区域开展基础地质调查,编制《青草岭裂缝威胁区村庄整体搬迁可行性研究报告》,申报青草岭裂缝威胁区搬迁避让项目,已争取到中央财政一期搬迁避让专项资金2239.39万元,可搬迁安置居民600户。